“我们不要过于渴望到达目的地,过程往往才是精彩所在”很多励志类的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以上相似的表述,对于人生可能确实是良言警句,但是如果用到教育领域,尤其是大学教育中,就显得不那么睿智了。

做题,这个动词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,是每次考试必须的过程,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,做题是为了什么?可能你要回答“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”,但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是为了什么?你如果要回答“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”我定然顶礼膜拜,不过我想最普遍的答案还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,于是教育的目的全等于取得高分,而知识成了过程中的一个无关变量,难逃最后要被约去的结局。

我想所谓教育,是让人养成汲取知识,了解世界的默契,教育应该是引导,真正的探索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,而在中国,教育在包办一切,只要把老师讲的知识点记好,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是所谓优等生,而优等生们是否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感兴趣这都是次要的,只要以后能找到好工作就好了。

知识应该是动态的联想,而不是静态的拷贝,很多中国学生看到磁铁马上想到磁场的相关公式,而且能马上流利的背诵出来,甚至典型例题都能记得,但是磁铁不是考试题,是现实存在的事物,没学过磁场理论的人,看到磁铁的性质会质疑磁铁为什么拥有磁力?磁场到底是什么?发出磁场的最小单位是什么?,但是学过的人早已经对磁场没有任何好奇,因为一切的答案都在书上,不过是一堆定义与公式罢了,但是不要忘了,现在的所谓定律只是对规律的拟合函数而已,所谓了解永远不是好奇的终点,你我身边的自然怎么会在答案之间?现在的“日心说”会不会是下一个“地心说”呢?

在忽视实践,重视理论的教育环境下,让无知者承认无知尚且困难,让“知之者”承认无知就更困难了,所以对知识的质疑本应该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本来教育是知识的路标,但是在中国,路标被当成知识本身,所有人都在路标下徘徊,而没有一个人遵循路标所指的方向探索着前行。

大学中的有些老师,把讲课这个过程当成目的,很细心的去讲每道题,能看到他们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,但是却看不到他们对所教学科的狂热与追求,他们关心的是学生是否理解了,而对于知识本身仅是麻木的传播者。

把计算,做题这些过程当作目的;把制造,销售当成创造的社会,怎么会期望出现尖端科学的突破?

山重水复自有路,柳暗花明欲何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