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 之 大 业
生命的魅力在于神秘–题记

——学农报告 王雨彬
农业根植于大地,人类崛起于农业。在古代,天下熟则弦歌万里,一片祥和,天下饥则鼙鼓雷动,渔阳烽火,主宰天下农业为先,农业是生命的重工业,学农是我们的轻音乐。
通过这次学农,深刻体会到农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今天,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是能不能丰收,而是更艰难的处境。
在古代中国,“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”是公认的准则,也是生命的必然。吃,食之万物,而生于天地,乃生命之本源。
在我国吃是一门很庞杂的技术,数不清的菜系,各异的烹调方法足以证明这一点。
然而在古代劳动力、生产力极度低下,这导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耗费大量时间从事生产,一生面朝黄土、北朝天的劳作。从此农业和贫困、落后搭上了边。
到了近代,随着西方效率思想的传入,农业再次受到打击。现在人们创业可以几年而富,甚至几月而富,可是对农业来说,丰收却只能一年一次,农业的低速直接导致它与现代越离越远。
农民工,是贫困人口的代称,人们心中在城市工地上干活的人、衣衫褴褛的人都冠以农民工。农民一次又一次被贫困所包围,这和我们的观念是分不开的。
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:人类“浪费”在吃饭上的时间太多了,我们可以用化学方法把人体所需各种营养浓缩到一片小药丸中,人每天吃一粒就不用吃饭了,节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去干更多的事了。作者的想法固然不错,但他把吃饭说成“浪费”很不恰当,这是##完全的西方思想,严谨而不人文。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吃饭是我们享受自然的一种方式。吃的目的不光是饱,也是感官上的一种满足,是培养人们对农业尊敬最好的方法。从吃中我们体会到自然的无私,被满足的快乐,是体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茶道就是最好的注脚,我们品茶是为解渴?非也,是为体会享受自然的恩惠,吃则亦然。所以说农业是生命工业,实为国之大业。
东北,共和国的长子,我们的家乡,它是我国工业的摇篮,也是全国的粮仓。工业是现在文明的产物,农业是自然对人类慷慨的恩赐,我们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,这是我们的光荣。
长春,一座汽车城,工业代表着城市,农业则代表着农村,这次学农是一次难得的桥梁,让我们认识、感知农业,从喧闹的城市走向淳朴的乡村。
第一天,我们去了农科院,它是理论农业的阵地,它是现代科技与古老农业的融合。从地理位置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关系——它建在城郊。
农科院的建筑很大气与漂亮,有的同学为此感叹太浪费,我认为对于农业再大的投入都是值得的,相反一些娱乐场所则不应过分豪华,“娱乐至死”也不是空谈。
与生命科学打交道,就要拿时间来换取,农业的基本性质就是稳定与缓慢。
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也正如农民一样,不断耕耘,期盼也许丰厚的收获。先进的设备、先进的思想理念感觉农业不再落后,农业也很时尚了。
第二天,我们到农村扒苞米,这是实践农业的阵地。我们扒了一上午的苞米,但空场上还有成堆的苞米等待我们去扒,由此我想到制约农业发展的是大量的劳动量,相信在未来的只能过过,通过农业机化可以转变,把劳动量化为技术含量,到那时农业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,吸引全国人才。
近几年生命科学热在全世界掀起,我们很推崇生物学研究,因为生命的美丽在于神秘,相信中国乃至世界农业也会跟从生物学的深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。